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家教资讯 > 教学资源 > 正文 |
在地理课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研究 |
[来源:慈溪家教网] [发表时间:2013/1/7] [字体大小:大 小] |
|
设计考虑教材多,考虑学生少,培养出来的人才高分低能。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教育专家呼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理论学习方法的指导,他注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学、探索、发现来获得科学知识。古语“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教人以渔,终身受用”。这说明了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与之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性学习。自主学习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独特性和主动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富有个性化学习。新课程标准理念之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在科任教师组织和引导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实现自我发展而主动的、积极的参与学习。那么,如何把新的地理教学理念自觉地落实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何在地理课堂上促成学生的自主学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目标,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建构主义学习观点认为:地理学习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建构过程,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所代替。因此,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师生角色的定位,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学由学生的“疑”开始,要把疑作为学生学习的子目标。通过教师创设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自己发现要学习的东西,从而确立学习目标。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当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他们在感知理解新知识时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新目标。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和需要达到的目标,进而围绕目标自己动手、动口、动脑,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独立思考、讨论、合作等方法,摒弃错误,发现真理,进而完成由现有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
如:在讲授“黄河”一节内容教学时,首先用唐代诗人李白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展示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www,zhangchaoxie com画面,学生会马上上形成疑问:黄河发源于什么地方?流经哪些地形区?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根追溯源,学生会进一步产生疑问:黄河的泥沙从哪来的?黄河有哪些功过?通过上述这些问题,学生确立了一个个学习的子目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后,其成功的喜悦特别强烈,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完成一个个子目标的成功中完成对教学目标的整体突破。 二、营造情感氛围,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适合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也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水准的重要尺度。
首先要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信息传递反馈的过程,也是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良好的教学环境能激发学生积极性的情感,并以此为中介来促进智力活动的进行和个性的发展。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和瓦解的作用,它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因此,教师要树立新型的师生观,建立平等、和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师生关系。对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偏常”行为,教师应该宽容、理性的对待,要以赏识、激励学生为主,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一切为学生的可待续发展服务。只有这样,才能激发起学生的向往。
其次要创设课堂教学活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凡是富有成效的学习,学生必须对要的材料具有深厚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推动力,是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在教学中要运用饱含感情的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绘声绘色地将学生引入神圣的地理教学殿堂。同时,还要根据中学地理学科的知识面广,内容丰富,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全球,既有自然,又有人文地理的特点,这些广的知识对喜欢言古论今,谈天说地的学生来说是有刺激性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到中国旅游风景名胜时,可以说:“历史不衰的中华五岳,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广西桂林山水,具有“四绝”之称的黄山,万马奔腾黄果树瀑布,状观的钱塘江涌潮,具有“雪城高原”之称的青藏高原,世界八大奇迹之称的“秦始皇兵马俑”,北京故宫等一段描述,深深地吸引学生,使他们产生喜悦、赞美和崇敬的情感,涨潮蟹发起对多姿多彩的地理事物的审美情趣和对祖国美好地理环境的热爱。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但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加深对地理学科的了解,深化教学结构,而且能够弘扬科学精神,激发其热爱科学、学好本领、报效祖国的信念和抱负。
由此可见,教师生动、活泼、优美的语言,能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如闻其貌”。这样,学生就会学而不忘,乐而习之。 三、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地理不仅是一门具有很高人文价值的学科,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智力价值。在地理教学中发展学生科学地对地理进而对社会的探求的意识、价值、方法和情感更为重要。作为地理教师应努力创设主动探究的空间,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指导学生去探究发现,从由外部的接受活动逐步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地理知识,发展能力,以更积极的态度参与自主学习。
例如,在“日本”一节教学活动中,采用角色变换的方法,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日本松下公司的策划人员,你准备把公司的厂址建在什么地方,才能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更有利于原材料的利用、最大限度有减少运费、使用最廉价的劳动力,从而降低成本,使产品更具有市场竟争力?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国内应把厂址建在太平洋的临海一侧;海外应建在欧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在讲述日本经济概况时,强调其工业产品占世界市场的比例和世界排名,强调日本国民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激发学生探究热情: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经济为什么能迅速恢复,如此发达?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情景设置和探究性问题,促成学生自主学习。 四、侧重学法指导,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由于知识储量有限,生活阅历较浅,思维发展尚未成熟。为了减免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产生偏差。提高地理学习的实效性,因此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学法指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是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由“想学”过渡到“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学启于思,而思源于疑”,学习从疑问开始,因而教师首先要使学生学会设疑。在日常教学中,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帮助学生学会设疑。
第一,可以对教材的节题、标题设疑,因为节题、标题通常都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提出这类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本课的基础知识。例如:讲授“水资源”时,可提出“水资源为什么宝贵?”、“水资源时间分布特点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
第二,可以进行假设性的设疑。如:讲授“我国地形”时,可提出问题“假如我国地势是西高东低,那么对气候、河流会产怎样的影响?”。
第三,可以进行比较设疑。例如:美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农业发展的侧重点是否一样?总之,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面的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其次,教师要更新观念,培养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了问题,学生在学习中就有了明确的目标,思维就会活跃起来。解决问题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问题;还可以在教师的启发下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应注意不要以给学生唯一的正确的答案,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应该给学生多几个参考答案,少几个标准答案。 五、及时进行教学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帮助和指导下进行自主学习,他们是否完成了学习任务,是否达成了学习目标,需要进行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既有评价的功能,又有反馈调控的功能,要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必须保证教学评价的及时性,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因为及时的教学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强化成功,矫正错误”,使成功得到沉定、错误及时清除。要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价,我认为必须注重评价的形式和途径两个问题。
教学评价的形式主要有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等。通过多种多样的评价方式,一方面可以客观地评价学生,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
|
【返回顶部】 |
|
|
|
|